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极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角逐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升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况,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况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非常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爸爸妈妈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要紧有哪些用途。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爸爸妈妈应看重家庭中宽松的环境,在爸爸妈妈把握大方向的首要条件下,尽量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每件事以我们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个爸爸妈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后要到社会上摔打,打造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打造在子女与爸爸妈妈的人际关系与爸爸妈妈与别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有非常不错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大家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非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合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去物质以外,怎么样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时尚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很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后总是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要紧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痛苦,而是能非常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爸爸妈妈和父母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