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孩子开学,总能在各种场所听到各种父母的抱怨,近期两年的主打吐槽是包书皮。依据父母的“声讨”,现在包书皮的复杂程度愈加高,16本书要花3个小时。
可以想见,开学后的课堂里,孩子们捧着精心包过的书本,背后却是父母的一把“辛酸泪”。
老师不清楚吗?恐怕不然。就像调查报告、新闻简报乃至“用微电影、海报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介绍民俗、发源和历史与近况”如此的寒假作业,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恐怕也不尽然。
曾有人调侃:现在这个年代,从没帮孩子做过作业的父母,可能比大熊猫还稀少。这句话固然有玩笑的成分,引出的却是严肃话题:大人帮孩子炮制出一个个完美的作业甚至完美的书皮,可把完美主义移植到教育上适合吗?假如某天孩子发现光靠自己没办法达到完美,又会出现什么心理落差?
2006年,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任江苏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这位教育专家最自豪的地方,是教出了一个自信且不惧怕考试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也给孩子定目的,可我定的目的,比他能达到的都要少那样一点。譬如这门他能考95分,我就定个90分。如此基本上每次考下来,他都能超标。我就趁机说:你这次考得非常不错啊,下次要更好。如此他对学习有了兴趣,对考试也不排斥。”
大家从小都被如此教育过要热爱学习,可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
“我再也不要上学了,”这也是不少人都说过的一句话。然而,真有孩子把这句话当成了临终遗言。今年1月23日,海口初中一年级女孩小瑾发现,妈妈在和班主任打电话时谈我们的学习问题,忽然摔门而出赌气跳楼。
面对重压这样巨大,一通电话就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最后一根稻草的孩子,父母代她写多少作业恐怕也没用。说到底,还是应该用鼓励来解决她内心的恐惧。
这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教文章,由于大家发现,南京也有学校在积极地给孩子点赞。
—翻开你的寒假作业本,每个字都端端正正,大家班的“最好看的寒假作业本”非你莫属!
—你今天的表现真棒,老师一进教室就看到你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你还积极地为同学们发新书本。
—交流假期念书状况时,你小手举得真高,自豪地告诉大伙你读了不少书!小书迷!
假如一个孩子听到老师如此表彰自己,他将来会不认真写字,会不多念书吗?
各位正在看报纸的父母,假如你不信,就试着这样表彰一下我们的孩子。